在古老的清平镇,生活着一个名叫阿福的泥瓦匠。他身材精瘦,双手布满老茧与泥痕,每日穿梭于镇里的屋舍建造与修缮之间,虽出身贫寒,却心怀一个在旁人看来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一名翰林学士,踏入那象征着学问与荣耀的朝堂。
阿福自幼便对读书识字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家中贫困,无法供他进私塾求学。每当经过学堂,听到里面传来朗朗书声,他便会驻足片刻,眼中满是渴望与向往。一日,镇上来了一位云游的老学者,在集市上讲述着古今圣贤之事和诗词文章之美。阿福听得入迷,待众人散去后,他鼓起勇气向老学者请教。老学者见他眼神诚挚,便教了他一些基础的识字之法和简单的诗句。此后,阿福便利用劳作之余,在泥瓦碎屑上练习写字,从简单的横竖撇捺,到复杂的诗词句子,常常写到深夜,手指被磨破也不罢休。
镇里的人知晓阿福的“异想天开”后,大多投来嘲笑与质疑的目光。“一个泥瓦匠,也想当翰林?真是白日做梦!”街头的闲汉们常这样打趣他。阿福听后,只是默默攥紧拳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省吃俭用,用积攒下来的微薄工钱买来旧书,在昏暗的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研习。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这一年,朝廷颁布诏令,要在民间选拔贤才,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赴京参加科考。阿福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在镇民们的怀疑与嘲讽声中,毅然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干粮吃完了就靠野果野菜充饥,鞋子磨破了就用草绳捆绑继续前行。但每有闲暇,他便拿出书本诵读,不放过任何一点学习的时间。
终于到了京城,科考的场面宏大而森严。阿福怀揣着紧张与激动步入考场,看着周围身着锦衣华服的富家子弟,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当考题发下,阿福发现许多题目竟都在他平日的苦学范围之内,他奋笔疾书,将自己多年来的积累与感悟尽情挥洒于纸上。
考完后,阿福在京城等待放榜的日子里,为了生计,又干起了泥瓦匠的活儿。他默默承受着身体的劳累,心中却满怀期待。终于,放榜之日,人群熙熙攘攘,阿福挤在其中,紧张地在榜上搜寻自己的名字。当他看到“林福”二字赫然在列时,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多年的艰辛与困苦、嘲笑与质疑,都化作了无尽的喜悦与自豪。
阿福以出色的表现通过了层层考核,被授予翰林之职,得以进入朝堂,参与国家的文治之事。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时常上书建言关注民生疾苦,为百姓发声。
他的故事也渐渐传回清平镇,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都惊讶得合不拢嘴,而阿福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证明了:哪怕出身卑微如泥瓦匠,只要心怀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终能跨越重重障碍,实现人生的华丽逆袭,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激励着后世之人勇敢追逐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星光。
文章来源:故事录(公众号)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