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教学”是徘徊在已知世界,还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去探索未知世界?其实,起手式的发现问题已开宗明义:创新的前提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问题化教学”将孩子培养成能够提出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人。以“西安事变”的教学为例。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史实后,让学生牢记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知识点,何错之有?甚至,带领学生“注疏解”地证实或证伪这些知识点,又何错之有?错就错在仅限于对现有权威的“注疏解”;错就错在仅囿于已有的现成答案翻来覆去地“炒旧饭”;错就错在以正确的答案,冠冕堂皇地把孩子限制于已知世界的“问题化教学”中,而缺少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西安事变”是有正面意义的历史事件。那么对于那些负面的历史事件,诸如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等,我们往往是让学生去反复确认:战争哪年爆发?签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了多少银两?“问题化教学”训练的“考”生,总是在确认已知的现成答案;好的“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去勇于探索未知的答案。在真正的“问题化教学”中,特别好的老师有点不像老师;同样,特别好的学生也有点不像学生。我们可以设计出关于甲午战争的“问题化教学”。老师什么都不教,只给几个辩题,每个辩题有三组学生:正方、反方、评判。学生先进行研究,然后辩论,再对辩论进行评判。采取“不教而教”的“问题化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认知,而非被动灌输。学生主动认知甲午战争的知识点,并进行辩论、评判后,老师再启发孩子运用问题引发问题的创新思维去思考:如果没有甲午战争,中日关系会是什么走势?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会怎么进行?如果历史上没有李鸿章,甲午战争会失败吗?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你希望甲午战争怎样发展?知识有两类:人类已知与人类未知。“考生”以“学会”为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的目的——老师想什么?考卷考什么?理想的“问题化教学”培养的“学生”以“会学”为探索未知世界的手段——我思考什么?学习知识不过是“知道答案”,探索创新则是“提出问题”。两者有着巨大的不同。尽管前者可能很高深,后者可能很浅薄;前者可能很正确,后者可能很荒谬。但是,前者再正确,大概也是重复已知;后者再可笑,也可能是在探索未知。前者往往是原地踏步,后者很可能是蹒跚前行。上述“问题化教学”的目的之一,是用许多不存在的“如果”,让学生去想象、探索、创造、批判、审视、抗挫、反省、推理、归纳……目的是培养发现问题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索意识、独立思考等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核心素质。破解“钱学森之问”并非遥不可及。可能,我们离这一“世纪之问”只差一个“老师不能只画句号,也要与学生一道画问号”的、创新的、探索未知世界的“问题化教学”。— END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4年9月刊第2期,原标题《教师不能只画句号,还要与学生一道画问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