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威宛水街道/
2002年8月撤销榕城镇分设宛水街道。位于宣威主城区东南片区,东邻东山镇,南与虹桥街道接壤,西与丰华街道相连,北与双龙街道隔街相望,国土面积29.1平方千米。辖学苑、宛水柳林、新文(回族村)、宣电5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柳林社区,距市人民政府驻地2千米。


建造公园,把山水圈养,是历代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选择。于是,在1979年,宣威建成了第一个公园——宛水公园。
宛水公园,是荟萃了文化意韵的称谓。在宣威人口中,它还有两个比较质朴的名号,“七队小公园”和“城南小公园”,不管怎么称呼,其中都有一个“小”字。这都跟它的占地面积和所在位置脱不开关系,宛水公园位于宣威城东南角,占地47亩,其中,绿化用地32亩,水面占地15亩。面积虽小,但具体而微,它很巧妙地微缩了“宛水环清”的历史文化内涵。
公园里人们或打太极,或带娃遛弯,或随着韵律欢快舞蹈,这里生命力同时间一样缓慢流动,一幕幕都在诠释着岁月静好。盛开的鲜花争奇斗艳,热情地向游客们展示着它们的美丽,蜜蜂于花丛中翩翩起舞,仿佛在诉说一个个浪漫的故事。

📍河滨公园
“城市高楼外的精神着陆点”
心水公园以水为线索串联,充分利用地下污水处理厂出水,打造湿地,形成以水生态、水科普、水文明展示的主题公园。慢下脚步,坐在湖边发发呆,躺在椅子上吹吹风,自然疗愈快速治好每个人的精神内耗,在公园里找到再出发的力量。
东河拾光公园位于建设街东段,总面积119.32亩。公园定位为自然景观河滨公园,是集公共游览、运动休闲、智慧科普为一体的城市滨河生态廊道,以‘七色花’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植物设计,结合场地一河两岸空间,将场地划分为烂漫杜鹃、秋枫望岳、苗圃故事、海枣草滩、绿野仙踪五大区域。
沿着鸟鸣的痕迹,聆听季节的声音,落叶洋洋洒洒铺满道路,摩挲着脚步,发出沙沙的悦耳响声。蝴蝶在花丛中翩跹,声音窸窣,好似指尖划过琴弦的和谐。枫叶如同红色的雕花织品,在秋风中摇曳,闪烁着醉人的光辉,这一幕幕美丽被刻入心灵深处,成为一幅永恒的画卷。

下堡街的老街老房,沉淀了时光的味道,写满岁月悠长。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这条充满烟火气和松弛感的老商业街藏着多少宣威人的美好回忆。
这里永远有整个城市最怀旧的商店、最红火的小吃、最传统的手艺人,还有最漫长灿烂的童年。它把周遭一切都牢牢牵动起来,汇聚了宣威沸腾的烟火、奔波的身影,和悠长的挂念。城区改造,期待下堡街的新面貌。
📍宣威一中
“宣威建校最早的中学”
宣威市第一中学建于1932年,1944年设立高中。解放前是宣威革命的摇篮,“文革”前是云南省的重点中学,直至今日一直是曲靖市重点中学。校园内,文庙大成殿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拼搏奋进。青砖红墙,古韵悠长,悠悠学子踏歌而行,在知识点海洋里遨游,探寻真理的奥秘,书写青春的华章。


这里也是革命的摇篮,中共宣威特支诞生于此,宣威早期革命先驱陈昌郁(首任校长)、徐文烈(开国少将)、宁直、耿介等在这里用满腔的赤诚谱写出一曲曲不朽的英雄赞歌。



📍宛水一小
“宣威最早的学校”
宛水一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嘉靖二十八年,宣威办学宣科,教书育人的源头,便是从这里开始,历经475年风雨,学校书香依旧。

清世祖条教生员卧碑、童生应试章程碑两座石碑立于教校园内,诉说着历史长河的壮丽篇章。晨曦微露书声琅琅,古韵今风在这里交织,学生们筑梦在此,汲取智慧的甘泉,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乌蒙山中一枝花”,这是老市民对宣威溶剂厂的美称。
厂区老电影院布满细碎干皮的墙漆彰显着岁月的痕迹,斑驳的树影在厂房的墙壁上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书画长廊写着“云溶人”多才多艺的墨迹。水榭亭台原是职工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也写满了沧桑。


如今,花园工厂完成使命,悄然落幕,走过这片具有时代质感的砖房,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我们还能从岁月的痕迹中拼凑出老厂区的辉煌。

📍宣威火车站
“追梦的出发点”
宣威火车站始建于1964年,作为宣威的城市地标和重要交通枢纽,分别和团聚,出发和抵达,不同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2024年5月,宣威火车站实施提质改造工程。改造后,候车室宽敞明亮,新增扶梯和电梯,旅客进出站及换乘接驳更加便利,极大改善旅客候乘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进一步提升了宣威城市形象。
柳林社区充满着孩子上下学的欢声笑语,小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弥漫在烟火浓郁的街道里,这是最真实最淳朴的生活。社区间的沥青路链接起了家家户户的美好生活也链接起了人们广阔的未来。
新文社区全天候、全开放、全共享的城市驿站让城市生活更有质感、更有情怀、更有温度。


风不会停,宛水的故事也还在继续,让我们随风相约,一起去读属于宛水的故事。


文图|徐兴敏 黄崇 吕毓 杨光伟 陶园嫣 实习生:宁显威 尹晓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