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正的老师,只能是身为父母的你
每个孩子都会有一定的情绪状态,如恐惧、喜悦、悲哀、愤怒等。
而孩子是不能自觉控制自己情绪的,常常会发泄。
而家长往往不了解这一点,不让孩子发泄情绪。
结果,一些孩子压抑惯了,长大后,性格抑郁沮丧,心理不够正常。
或因压抑过多,突然进发、报复,是极为有害的。
那么在情绪发泄方面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认识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首先,家长需要认识到,情绪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自然反应。
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恐惧,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体验。
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其对错。
当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时,家长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尝试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例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哭泣时,家长不要急于责备孩子“你为什么这么小气”。
而是可以先拥抱孩子,温柔地说:“我看到你哭了,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抢了你很难过?”
这样的回应,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和尊重,从而更愿意开放自己的内心。
教会孩子识别和命名情绪
孩子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识别和命名情绪的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互动,帮助孩子学会识别并命名自己的情绪。
比如,在孩子表现出开心时,可以说:“你现在很开心,是吗?开心是一种很好的感觉,就像吃了蜂蜜一样甜。”
在孩子生气时,可以说:“我看到你生气了,生气是因为你觉得不公平或者受到了伤害。”
通过这样的对话,孩子会逐渐学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仅仅依靠行为来表达。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还能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给孩子处理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
其实不必急于让孩子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
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
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所以,现在对孩子哭闹的方法是:在发现有点情绪,可能会发作时,如果不需要我的帮助,可以找个借口躲开。
如果是孩子特别不讲理的事情,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
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孩子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
当孩子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
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交给孩子处理情绪的方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
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
镇静法:数数、深呼吸。
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
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
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爱同行教育(公众号)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