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作出深刻阐述,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云南省教育厅结合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因地制宜创新方法举措,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劳动教育模式。近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公布了《云南省2024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名单》,其中大学组劳动教育典型案例5个、中学组劳动教育典型案例3个、小学组劳动教育典型案例3个。此次评选旨在表彰那些在劳动教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地区和学校,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并加强这一重要育人环节。
如何因地制宜创新方法举措
实施学生劳动习惯养成计划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起来看看这些学校
是怎么“上好劳动教育课”的
↓↓↓

大学组:培养未来社会栋梁
西南林业大学
种下一棵树,留下一段情
西南林业大学通过“种下一棵树,留下一段情”,实现了“一人一树,一级一景”的林业教育与林业实践活动目标,促进了学生林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双增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治校战略、打造绿色西林的一项创新之举,真正彰显了红为底色、绿为特色的西林育人特色。
曲靖师范学院
打造“美味”十足的劳动育人课
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劳动+美育”为基准,打造“美味”十足的劳动育人课,从“专业化”“畅享式”“兴趣型”“服务性”劳动等多维度、多视角提升劳动实践教育实效。近三年,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关爱“一老一小”等主题,在校园内、社区、中小学、农村等地已组织开展80余次劳动教育活动,劳动人数达5000人次。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五个维度”拓展劳动教育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从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实习实训为第一课堂,实践活动、社团组织为第二课堂五个维度设计,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链条式育人模式。学校将50门课程思政融入基础性课程,建立12个特色劳动教育基地,连续7年组织校级重点团队,围绕“党史学习实践、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理论宣讲、通用语言国文字普及、课程思政实践、国情观察实践”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弘扬劳动精神,培育交通工匠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主要阵地、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三级管理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开展“一院一品”劳动教育品牌建设活动。学校航空学院结合航空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红色筑梦、蓝色逐梦的“红蓝文化”为引领,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积极探索教师全员劳育、学生全员劳动、资源高效利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一体设计·多课共育·分类实践”的劳动教育模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彰显耕读文化时代内涵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安产业学院设立“耕读书院”作为载体统筹全院劳动教育。以课程化、体系化方式推进劳动教育与校园生活结合,做实日常生活劳动;与志愿服务结合,做优服务性劳动;与特色学徒制结合,做强生产实践劳动。

中学组:激发青少年劳动热情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家校社联动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云大附中成立了劳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职责,确保方案的顺利推进。在制定方案过程中,广泛征求教师、家长、学生和社区等多方面的意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学校方面,云大附中在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的过程中,进一步梳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谱系图。详细列出了劳动教育的各项价值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如劳动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有助于学校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确保劳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央民大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
劳悟美,动长技
中央民大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结合自己实际和特色,抓氛围建设、课程建设、家校共育,确保劳动教育扎实、有效、深入开展,助力“双减”落地。坚持抓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实践,开展了“劳悟美,动长技”的课程体系,并辅助有劳动基地“百花园、百草园、百蔬园”的种植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安宁市实验学校
“劳动+”多学科融合
安宁市实验学校整体布局、综合施策以“劳动+”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以“劳动+多学科融合”,促进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二是以“劳动+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劳动教师队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三是以“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广、更贴近生活的劳动实践平台;四是以“劳动+校本课程建设”,自主研发出符合学校特色的思政赋能下的校本课程;五是以“劳动+评价”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优秀的劳动精神,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小学组:从小树立正确劳动观
玉溪市易门县六街中心小学
建构“1234”劳动教育模式
玉溪市易门县六街小学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版)》与学情、 校情、社情相结合确定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将“四园”课程 进行有机整合,从“生活劳动”“家务劳动”“生产劳动” 三大方面,架构起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构建“1234”劳动教育模式,全方位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积极拓展“第三课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和生存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理州漾濞县顺濞镇中心完小
向土地要能力
大理州漾濞县顺濞镇中心完小,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占地面积27亩,现有教学班9个,在校生293人,其中住校生274 人。2012年以来,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杂草丛生的荒地荒坡上开辟出了勤工俭学基地,建成3亩多纯天然菜园,5亩芭蕉果园和50平方米的生态猪育肥圈舍,常年养有几十头肥猪,形成了猪粪供给菜园、果园,菜园产出的蔬菜和猪肉供给学生食堂,食堂每餐的剩饭剩菜及时供给肥猪的良性循环模式。学校劳动教育以“向土地要能力”为主线,通过劳动实践—学习探究—享受成果三个板块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实现了因地制宜创特色,以劳促教谋发展的目标,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勤工俭学实践示范基地”“劳动教育试点示范校”。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多味劳动 幸福育人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围绕《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和学段要求,结合学校“研之有味”教研特色,设计多味劳动实践方案,践行幸福育人理念。鉴劳动之美,融幸福教育。学校构建多味劳动课程体系 ,赋能学生全面发展;拓展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劳动实践深度启智;实行劳动素养多元特色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来源:云南省教育厅
海蓝物联
云南风吟
宣威风吟
海蓝小程序
海蓝AI配音
海蓝小店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